股骨干骨折的治疗与康复
病因:
股骨干骨折多由强大暴力所造成,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。主要是直接外力,如汽车撞击、重物砸压、辗压或火器伤等,骨折多为粉碎、碟形或近似横行,故骨折断端移位明显,软组织损伤也较严重。因间接外力致伤者如高处坠落,机器绞伤所发生的骨折多为斜形或螺旋形,旋转性暴力所引起的骨折多见于儿童。
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;成人股骨干骨折后,内出血可达500-1000ml。可发生斜形、螺旋形或青枝骨折。骨折发生的部位以股骨干中下1/3交界处为最多,上1/3或下1/3次之。
股骨干上1/3骨折时,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,臀中、小肌及外旋肌的作用,而产生屈曲、外展及外旋移位;远骨折段则向后上、内移位。
股骨干中1/3骨折时,骨折端移位,无一定规律性,视暴力方向而异,若骨折端尚有接触而无重叠时,由于内收肌的作用,骨折向外成角。
股骨干下1/3骨折时,由于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,骨折远端多向后倾斜,有压迫或损伤动、静脉的危险,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。
临床表现:
一般有受伤史,多数伤者均有较严重的外伤史,伤后肢体剧痛,活动障碍,局部肿胀压痛 ,有异常活动,患肢短缩。合并多处伤或内脏伤及休克者较常见。
骨折部疼痛比较剧烈、 压痛、胀肿、畸形和骨摩擦音和肢体短缩功能障碍非常显著,有的局部可出现大血肿,皮肤剥脱和开放伤及出血。X线照片可显示骨折部位、类型和移位方向。
特别重要的是检查股骨粗隆及膝部体征,以免遗漏,同时存在的其他损伤,如髋关节脱位,膝关节骨折和血管、神经损伤。检查时必须密切注意合并伤和休克的发生,以及伤肢有无神经和血管的损伤。
股骨干骨折Winquist分型:
Winquist将粉碎性骨折按骨折粉碎的程度分为四型:
I 型:小蝶型骨折,对骨折稳定性无影响。
II 型:较大碎骨片,但骨折的远近端扔保持50%以上的皮质接触。
III型:较大碎骨片,骨折的近远端少于50%接触。
IV 型:节段性粉碎性骨折,骨折的远近端无接触。
股骨干骨折的治疗:
(一)非手术疗法:
股骨干骨折因周围有强大的肌肉牵拉,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均不能维持骨折对位。因此,股骨干完全骨折不论何种类型,皆为不稳定型骨折,必须用持续牵引克服肌肉收缩,维持一段时间后再用外固定。常用牵引方法有:1.悬吊牵引法。2.动滑车皮肤牵引法(罗索氏Russell牵引法)。3.平衡牵引法。
(二)手术方法(髓内针固定):
1.手术适应症: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提高和医疗器械的改善,手术适应症有所放宽。具体的手术适应症有:
(1)牵引失败。
(2)软组织嵌入:骨折端不接触,或不能维持对位,检查时无骨擦音。
(3)合并重要神经、血管损伤,需手术探查者,可同时行开放复位内固定。
(4)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者。
2.常用的手术方法:
(1)股骨上1/3或中上1/3骨折多采用髓内针固定。此法具有术后不用外固定及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。过去用开放式打入髓内针的方法,近十年来已被X光电视机(XTV)控制下,仅在穿针处作小切口,不显露骨折端的闭合穿针方法所代替。闭合法较开放损伤小,出血少,不破坏骨折端的血液供给,有利于骨折愈合。
(2)股骨中1/3或中下1/3骨折,传统方法是采用6~8孔接骨板螺丝钉固定及髋人字石膏固定。目前多采用加压钢板固定。加压钢板有多种类型,60年代开始应用加压器的加压钢板固定,其后出现自身加压钢板固定沿用至今。有关股骨干骨折手术及内固定材料选择,要严重掌握适应症,不可滥用。要力求手术成功,防止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的发生。
股骨干骨折加压钢板固定术 股骨干骨折髓内针固定术
股骨干骨折术后的康复:
股骨干骨折后,局部出血较多,沿肌肉间隙向远端扩散,由于疼痛,患者长时间患肢制动,随着血肿机化,膝关节周围肌腱组织和膝关节囊广泛粘连,膝关节屈伸活动主要靠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协同作用,膝关节周围肌腱粘连是引起膝关节屈曲受限的根本原因,随着病程延长,膝关节周围肌腱韧带进一步挛缩,从而出现膝关节僵硬。因此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,在股骨干骨折术后非常重要。
患者股骨干骨折手术后患肢康复治疗的原则是尽早开始,每次活动的量及幅度逐渐由小到大,由弱到强,主动为主,被动为辅,循序渐进,坚持不懈,同时给予患肢皮肤按摩及揉捏等理疗,方法如下:
(1) 大腿肌肉(股四头肌)收缩运动:患肢固定,做好股四头肌缓缓收缩。
(2)踝关节及足趾屈伸运动:患肢固定,做踝关节足趾的均匀屈伸。
(3)髌骨推移运动。
(4)抬臀运动:患肢固定,健肢屈膝屈髋,足蹬床面抬臀,以下肢、臀和腰部肌肉绷紧臀部离开床面为准。
(5)被动屈膝屈髋运动:拔除引流管后可行下肢CPM的持续性被动锻炼,CPM能促进手术部位血液循环,消除肿胀,且患者无痛苦,乐于接受。
|